耳垢,又稱耵聹。它是由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蠟狀物和耳道皮膚脫落的角細胞、汗液和皮脂腺分泌的油質混合而成。從外觀性狀上耳垢可分為干性和油性兩種。亞洲人大部分人為干性,西方人多為油性。耳垢可防止耳道遭受水和病菌的侵襲,但耳垢過多又可給我們造成危害。
特別是寶寶,由于寶寶的耳道短、平,細菌容易通過外耳進入中耳,所以中耳炎的發生率比較高,而過分的耳垢會阻留細菌,同樣會增加中耳炎的發病率。發炎一般會有一定的膿、血滲入到耳道。膿、血液與耳道內已形成的耳垢的混合,不僅阻礙了膿、血的排出,還可減弱藥物的抗菌作用。這種與膿、血液混合的耳垢后,其中的水分逐漸蒸發就形成了耳垢石,而耳垢石長期存留會讓寶寶感到非常不適。而且還會阻礙聲音的傳導,出現異樣聲音或者聽力衰退。
寶寶有耳垢后要怎么做呢?
由于少量耳垢可以預防水和病菌對耳部的侵襲,所以只有少量耳垢的時候,一般不需要清理。但如果寶寶的耳垢多,寶寶如果感到不舒服,最好由醫生來處理。這是因為一般家庭中沒有耳燈,家長在給寶寶清理的時候往往采用的是盲法操作。盲法操作既不容易將耳垢清理干凈,又非常容易造成損傷,反而會增加感染的可能。
關于耳垢需要注意的事項:
一、每隔6個月-12個月帶寶寶到耳科就診,請醫生檢查是否需要清理耳垢。
二、耳垢過多時最好不要擅自在家中為孩子清理,容易造成損傷。
三、當小寶寶經常抓、揪耳朵時,要及時請耳科醫生檢查。
四、當大一些的寶寶出現耳朵瘙癢、痛或者是其他異樣的情況時,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。
五、當寶寶出現呼吸道感染時,應詢問寶寶耳部會不會不舒服。有可能的話要想耳科醫生咨詢。一般醫院兒科醫生沒有耳鏡,很難早期就發現寶寶是否患有中耳炎。
以上是紐派小編分享的內容,關注紐派了解更多育兒知識~